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临夏KTV招聘网 > 临夏热点资讯 > 临夏学习/知识 >  混迹尘中 高视物外

混迹尘中 高视物外

2022-07-21 20:34:32 发布 浏览 916 次

混迹尘中 高视物外

鸡鸣唤起窗前月 睡醒方知梦无痕

扇风不如清风 井水不及甘雨

月榭凭栏凌缥缈 云房启户看氤氲

《小窗幽记》《围炉夜话》和《菜根谭》被认为是中国人修身养性必读的三本书,更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精华之作。这三本书不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,还可以让我们多方位、多角度地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、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,收到以一当十、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,故极具教育意义和收藏价值。

在继承原书的优秀文化成果之上,笔者对原著与译注做了一定的增减与梳理,并适当地加入一些现代人的审视观点,给予了相关的评价与赏析。所以此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读性,是人们提高处世能力、助力事业的帮手。希望读者能够从中享受到生活的智慧,找到寄托精神的支柱,踏上升华感情的航船,领悟处世思想的真谛,从而掌握更多为人处世的方法。

陈继儒(者558—者639年),字仲醇,号眉公、麋公,华亭(今上海松江)人,明朝晚期文学家、藏书家、书画家。陈继儒自幼聪颖过人,很为同郡大学士徐阶器重。他的诗文短小精悍极有风致,他善绘画书法,也精于鉴赏。在明中期,画坛以“吴门画派”为首,代表画家有董其昌、陈继儒、周天球、莫是龙等,陈继儒与董其昌两人为此派中坚,并称于世。陈继儒的书法在苏、米之间,他尤好苏东坡的诗章文字。遇苏墨迹,虽断简残碑,必极搜采,手自摹刻,名曰《晚香堂帖》;又刻米芾书,曰《来仪堂帖》。其书风萧散秀雅,擅墨梅、山水,画梅多册页小幅,自然随意,意态萧疏。其山水画多水墨云山,笔墨湿润松秀,颇具情趣。他论画倡导文人画,持南北宗论,重视画家的修养,赞同书画同源。他有《梅花册》《云山卷》《皇明书画史》《书画金汤》等传世。

陈继儒生活于明万历、天启年间,曾屡被荐举为官,但坚辞不就。《明史·隐逸传》称其“年甫二十九,取儒衣冠焚弃之。隐居昆山之阳……”此后他一生布衣,绝意于仕途,隐居在东佘山,专心研究学问,编书著述,于诸子百家靡不精讨。陈继儒文艺方面的成就,很为时人所重。三吴名士争相与之为友,黄道周在给皇帝的上疏中也有“志向高雅,博学多通,不如继儒”之语。虽然陈继儒二十九岁以隐士自居,却又周旋往来于官绅之间,但不入朋党之圈,他认为人有“好为清态而反浊者,好为富态而反贫者,好为文态而反俗者,好为高态而反卑者,好为淡态而反浓者,好为古态而反今者,不如混沌为佳”。可见陈公追求的是一种无所拘束、高远超脱的“难得糊涂”的自由人生境界。

陈继儒富藏书,喜好鉴别,然舛误颇多。他曾说:读未见书,如得良友;见已读书,如逢故人。喜抄校旧籍,因得颜鲁公书,乃名其藏书堂为“宝颜堂”,又有“玩仙庐”“来仪堂”等。此人还精于校雠之学,自称:凡得古书,校过即付抄,抄后复校,校过复刻,刻后复校,校过即印,印后再复校。万历中,所刻《宝颜堂秘籍》6集,收书也也9种,多掌故、琐言、艺术、谱录等,其中多罕见秘籍,保存了明及明以前的小说杂记。清乾隆年间,由于大兴文字狱,该书版被禁毁。又辑有《国朝名公诗选》,上自高启、王冕,下到李贽、屠隆等,每人之下,各附有小传。

陈继儒的才华久负盛名于天下,是晚明文人墨客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,所以对后世的文坛产生了不小的影响,被誉为“天壤一异人”。陈继儒平生编书甚多,如《太平清话》《安得长者言》《模世语》《狂夫之言》《眉公秘籍》《陈眉公全集》等一批作品,另外还有《妮古录》《偃曝谈余》《见闻录》等书,其中尤以《小窗幽记》最受时人喜爱。

陈继儒是一个山人,是一名隐士,也是一位学者,同时也是一个热衷世事的社会活动家。读者从这本《小窗幽记》中可窥其丰富精彩、深蕴内涵的一生。

《小窗幽记》是一部促人警醒、言短旨远的人生哲言小品集,内容涉及了修身、养性、经商、从政、处世等多方面的处世格言。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目光,对当时糜烂庸俗的世风做出了辛辣且不失客观的抨击。这本书不仅从内容上辑录了晚明清言的精华,而且体现出晚明清言多重的理想和追求,加之其体例周备、取材广泛、结构工整、规模宏大、编排有序,所以在同类书中堪称凤毛麟角,故深受后人喜爱。

原版《小窗幽记》以乾隆三十五年刻本为底本,结合其他国学的著名文献,分为醒、情、峭、灵、素、景、韵、奇、绮、豪、法、倩十二卷,共计一千五百余则,是一部纂辑式的清言小品集。但后人所改编的《小窗幽记》,多从其前四卷醒、情、峭、灵中搜集整理而来,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二百一十四条人生的格言。安身立命的方法,文人志士的情操,超凡脱俗的禅趣,浪漫感人的爱情,都在此书中一览无余,所以说它又是一部颇具规模的清言汇编。另外,其语言具有玲珑剔透、短小精悍、发人深省、言近意远、益人神智等特点,或立言精深,使人百思方悟;或含蓄蕴藉,令人回味悠长;或情趣盎然,读来津津有味。总之,书中无一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,故本书问世三百余年来经久不衰,足见作者文化底蕴的深厚。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