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湣王答道“当然是齐国,各国都讨厌秦国”
齐湣王答道:“当然是齐国,各国都讨厌秦国。”
苏代说:“秦称西帝,齐称东帝,表面上看是平等的。但诸侯们害怕秦国,尊秦而不尊齐;若放弃称帝,各国愿意与齐国亲近,与秦国疏远。您越表示谦卑,诸侯们越尊重您,这就是以卑为尊。”
齐湣王采纳苏代意见,公开表示放弃称帝。齐王拒绝称帝,秦昭王自封的“西帝”成了众矢之的。称帝无异于向天下宣布,秦国有一统天下的野心,岂不让各诸侯惶恐不安?狗急会跳墙,人被逼急了会拼命,一个国家不是秦国的对手,要是几个国家一起拼命,秦国吃得消吗?
秦昭王称帝刚两个月,就察觉苗头不对,东方六国反响强烈,反秦浪潮高涨,秦国在外交上已陷入完全被动局面。东方六雄,一个都还没被消灭,看来秦昭王操之过急了。算他识相,灰溜溜地宣布撤销帝号,恢复王号,这出称帝的闹剧才结束。
尽管取消帝号,秦国的狼子野心已是昭然若揭。东方诸侯再度密谋合纵,共同对抗秦国。
二三 日落东方:齐国的没落
秦国势力疯狂东扩的同时,北方的赵国异军突起,跻身三强之列,成为秦国之劲敌。自从晋国分裂为魏、赵、韩三国后,赵国实力平平,在与魏国的长期战争中居于下风,首都邯郸曾沦陷达三年之久。知耻而后勇,赵国如何发愤图强、后来居上呢?这要归功于伟大的君主赵武灵王。
赵武灵王知耻而后勇,他力排众议,推行“胡服骑射”军事改革,大力发展骑兵武装,为赵国强盛打下坚实的基础。赵武灵王统治时期,赵国走向大扩张时代,他避开战乱不断的中原,把矛头对准北方的蛮夷国家。经过十几年的战争,赵国灭掉中山国,中山是除战国七雄之外实力最强的国家,也是一个狄人国家。吞并中山后赵国实力大增,已跃居最强诸侯行列。
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并不满足于此,他的理想是北略匈奴,南略秦国。他曾经假扮为使者,孤身一人前往秦国刺探军情,甚至跑到秦都咸阳见秦昭王,以一国之尊,深入狼穴,浑身是胆。
可惜的是,赵武灵王与秦国一决雌雄的理想还未付诸实现,便死于一场国内政变。在沙丘之乱中,赵国贵族李兑囚禁赵武灵王,一代雄主竟饿死于高墙之内,令人唏嘘长叹。赵武灵王死后,李兑成为赵国头号权臣,被封为奉阳君。
一个国家强大了,自然想在国际舞台上有所表现。
偏偏在这个时候,秦国不给赵国面子。秦昭王自立为“西帝”,把“东帝”头衔送给齐国,至于赵国嘛,秦国还真不当一回事。在诸侯们的反对声中,秦昭王仅仅过了两个月,就尴尬地宣布放弃称帝。东方诸侯对秦国的狼子野心保持高度戒备,一场针对秦国的合纵运动又悄然兴起。
这次合纵运动的策划者,正是赵国奉阳君李兑。
在李兑主持下,赵、齐、魏、燕、韩五国组成合纵同盟。公元前286年,东方五国组成联军,进攻秦国。纵观东方合纵史,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,成功的合纵必须要有一个深孚众望的政治家主导。整个战国史,只有两个人能成功领导合纵抗秦,一个是孟尝君,一个是信陵君,两人都是“战国四公子”之一,有能力、有威望,能约束、指挥合纵联国。李兑虽是赵国权臣,对其他诸侯国却没有多大的影响力,这次合纵运动注定要失败。
伐秦之战,雷声大雨点小。各国虽想打击秦国,却相互猜忌,各自保存实力,只是虚张声势罢了,并不全力作战。西征最后无功而返,这是预料中的事。